醫療文章
在兒科門診,我對一位媽媽解釋病情,「妹妹只是一般感冒,先吃一些藥水吧。」「那我就放心了!」媽媽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下。看著媽媽堅毅的表情以及她對妹妹的關心,很難想像那一年的夏天,她和失去的孩子所經歷過的憾事。
「九八年,九八年」所有的兒科醫師對這個年份都不會忘記,因為在1998台灣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腸病毒71型大流行,那一年總共奪走了78位兒童的寶貴生命,10萬例兒童得到手足口症或咽峽炎,還有很多小朋友因為後遺症至今還在奮鬥。 十二個年頭過去了,對於腸病毒我們學到了什麼呢?每年四月,衛生單位就會開始宣傳腸病毒的症狀,要多洗手,何時該儘速就醫。學校也會加強宣導,依照規定停班停課。可是腸病毒卻不曾手下留情,每年放暑假前總會有一波腸病毒的流行,而九月開學時又有一波小流行。
民眾總以為「腸」病毒會拉肚子,其實不大會。最常見的症狀,一是不大發燒的「手足口病」,一是很會發燒「咽峽炎」,後咽部的嘴破則是共同特徵。手足口病的疹子多出現在手掌和腳掌,有時屁股上也會出現疹子;咽峽炎的手腳是沒有疹子的,所以單從疹子的有無並無法排除腸病毒。
有時初期的發燒並不能診斷為腸病毒,因為疹子和嘴破要發燒約兩三天後才出現,通常都會伴隨著流口水和食慾降低。若被診斷為腸病毒,大多數兒童不需要住院,只要在家服藥即可,可以鼓勵多進食布丁果汁等較清涼的食物,也可使用口腔消炎噴劑以減輕疼痛,另外使用非酒精性的漱口水臨床上的效果也不錯。 因為腸病毒會藉由口水飛沫傳染,所以很容易在學校引起流行。目前疾管局的規定是建議請假自發病日起算一至兩星期,如果一個班有兩位以上得到腸病毒,則建議停課。筆者曾遇到一對雙胞胎同時生病,於是該班就停課十天的案例。家中若有更小的嬰幼兒則需特別注意,研究指出重症多發生在家中第二個小孩。居家環境建議可用漂白水消毒,玩具放在陽光下曝曬也有殺菌的效果。
對兒科醫師而言,腸病毒是很容易診斷的,不需要抽血照X光,單憑病史及外觀就可以下診斷。治療方法也沒有太特殊,只要休息和多鼓勵進食,絕大多數小朋友一星期都會康復。少數可能變成腸病毒重症的前兆是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務必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