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風濕免疫科

醫療文章

淺談類風濕性關節炎
2008-01-10
翁國益醫師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多數病患在三十多歲到五十多歲間發病,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約為3:1)。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喪失活動性及功能,甚至造成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病患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主要是關節內的滑液膜),造成發炎。滑液膜持續的發炎會進一步造成軟骨及骨頭的破壞。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主要影響關節,但是其他的身體器官也都可能成為不正常的免疫系統攻擊的目標而產生病變,包括心臟、肺臟及血管等等,對病患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平均壽命是比正常人減少的,可見其嚴重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除了許多關節炎也都會出現的紅腫熱痛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具特色的症狀就是晨僵。病患關節的僵硬在早上剛起床時最嚴重,經過活動才會慢慢改善,大多需要一個小時以上才會緩解,病情嚴重時有的病患關節僵硬的現象甚至會持續一整天。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可以侵犯幾乎全身所有的關節,但是最常影響的是手腳的小關節,而且常常是對稱性的影響兩側同一個部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非常具破壞性的一種發炎性關節炎,患病時間較久的病患常見有關節變形的情形,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變形有幾種固定的模式,有時候有經驗的醫師可能一看到病患的關節就幾乎確定診斷。永久性的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容易覺得疲倦、食慾不好、輕微發燒、口乾及眼乾等等全身性的症狀。患病時間較久的病患在手背或手肘處還可能會出現皮膚下的硬塊,這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色。

類風濕性關節炎要怎麼診斷?

  有經驗的醫師從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就可以診斷大多數的病患。有時候醫師會再藉由一些實驗室檢查(血液或關節液)以及影像學檢查(X光片)來幫助鑑別診斷。過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常常要等到病患血液檢驗中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或X光片上出現骨頭被侵蝕的現象時才能確定診斷,但是根據研究只有30%的病患在一開始發生關節炎的時候血液檢驗中就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而X光片上的病變則要到關節炎發生的三到六個月以上之後才會出現。現在有一種新的血液檢驗(anti-CCP antibody),比起傳統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可能可以較早期的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且對預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進展也很有價值。

類風濕性關節炎要如何治療?

  目前研究顯示早期診斷加上早期積極的用藥是避免關節變形的關鍵。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大致上可分為症狀治療藥物及疾病進程修飾性抗風濕藥物。後者大多屬於免疫調節劑,可以真正減少關節變形發生的機率,但是療效開始的時間比較慢,通常需要六到八週,甚至數個月以上才會開始產生療效,所以需要搭配症狀治療藥物一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相當複雜,需要正確的服藥及規律的追蹤,醫師才能根據病情變化及副作用的有無隨時調整用藥。此外病患常常因為一開始難受的症狀及對疾病不正確的了解而產生焦慮及沮喪,嚴重的時候會大大影響生活,甚至也會影響治療的效果。所以病患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與治療,與信賴的醫師好好溝通、合作,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其他非藥物的治療也很重要,包括在職能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持續適當的運動、病情加劇時適當的休息、以及關節變形發生時使用輔具維持功能,避免影響生活等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在過去的這一、二十年間有非常大的進步,使得以往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而造成殘障的情形已經大大的減少。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在好好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都可以得到症狀上的緩解及生活品質的維持。

(部分內容參考美國風濕學院網站)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