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風濕免疫科

醫療文章

淺談痛風與高尿酸血症
2008-01-10
翁國益醫師

  痛風,或者說痛風關節炎,是一種發作時非常疼痛,而且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殘障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所有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患有痛風,而且這個比例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痛風最好發的族群是是年紀大的男性,已經停經的女性及腎功能不好的病患。在年紀大的男性中痛風的盛行率可能高達百分之六到七。痛風是因為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尿酸,堆積在關節或其他組織造成發炎而發生的一種疾病。所以血液中尿酸的濃度高,也就是所謂的高尿酸血症,跟痛風的發作有密切的關係。高尿酸血症可以因為吃了太多高普林的食物(豆類、海鮮等等)所引起,也可以因為腎臟排泄尿酸的能力降低所引起。另外有些人的體質特別,即使沒有攝取太多高普林的食物,血液中尿酸濃度還是很容易就高起來。另外有些藥物(利尿劑、抗結核菌藥物等等)也可能會影響血液中尿酸的濃度。酒精會影響體內能量鏈代謝的改變,與尿酸的新陳代謝也有關,所以喝酒常常會引起急性痛風關節炎的發作。長期的高尿酸血症除了會造成急性痛風關節炎之外,還會造成痛風石(皮膚下的尿酸結晶硬塊)和痛風性腎病變等等嚴重的問題,病患可能因此而殘障或需要洗腎。

痛風有什麼症狀?

  痛風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腳趾、腳踝或膝蓋急性的紅腫疼痛,特別以大腳趾最常見。痛風的疼痛通常都非常嚴重,常見病患半夜發作,無法忍耐到白天,馬上就到醫院急診。初期的急性痛風關節炎通常數天到一個星期就會過去,不管有沒有治療。如果沒有好好治療高尿酸血症,慢慢的每次發作對相同藥物的反應會越來越差,疼痛持續的時間會越來越長。當演變成為關節已經被破壞的慢性痛風關節炎,或痛風石已經出現的時候,就沒有所謂發作不發作的差別,變成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會疼痛,對生活的影響非常大。慢性痛風關節炎侵犯的部位就不限於下肢,全身的大小關節都可能發生。痛風石則好發於關節外側的皮膚下,如果造成皮膚的潰瘍破損會非常難痊癒。

痛風要怎麼診斷?

  痛風關節炎有一些特色,像是急性發作、陣發性發作、喝酒或攝取高普林食物後發作,下肢關節炎為主及明顯的紅腫熱痛等等,有經驗的醫師從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就可以診斷大多數的病患。但是真正要診斷痛風關節炎必須靠抽取關節液,在偏光顯微鏡下看到針狀尿酸結晶造成發炎的現象,才能確定診斷。許多民眾,甚至部份醫療人員對真正的痛風不夠了解,往往擴大使用痛風這個診斷,門診常見病患根本不是痛風關節炎,卻一直以為自己得了痛風,經過詳細檢查才知道是其他的關節炎。高尿酸血症是痛風關節炎根本的原因,但是根據統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急性痛風關節炎病患在發作時抽血檢查,血液中尿酸濃度是在正常值範圍內。這是因為血中尿酸濃度本來會上下起伏波動,所以要診斷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時抽血檢查的尿酸值只能當作參考,反而是平時沒有發作時的血液中尿酸值也很重要。

痛風要如何治療?

  急性痛風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患部的休息、冰敷及藥物的治療。藥物的治療以非類固醇型消炎止痛藥和秋水仙素為主,某些病人可能還會需要使用肌肉注射或關節內注射的類固醇。慢性痛風關節炎及痛風石則需要使用降尿酸的藥物,才能降低發生急性痛風關節炎的機率,痛風石也才會慢慢變小、消失。飲食控制雖然也很重要,但是根據經驗最多只能降低血液中尿酸濃度2mg/dl,尿酸太高或是已經有痛風石的患者都必須加上降尿酸的藥物才能把尿酸降到目標範圍內。服用降尿酸的藥物需要長期持續服用一段時間,高尿酸血症才會慢慢改善。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有副作用;少數人可能發生過敏、皮疹或肝炎等等的副作用,在停藥後幾乎都會恢復正常。由於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醫師會根據病患的情況來調整藥物的使用。在剛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的前幾個月,需要同時使用低劑量的秋水仙素,來預防在血液中尿酸濃度變動時,反而造成急性痛風關節炎的發生。長期沒有控制的高尿酸血症本身就常常造成腎臟的病變,再加上這樣的病患因為常常發生急性痛風關節炎,也就常常接受非類固醇型消炎止痛藥等等藥物的治療,更容易造成腎功能的惡化,甚至有些病患因此而需要洗腎。絕大多數好好的跟醫師配合治療高尿酸血症的病患,都可以不再發生惱人的痛風關節炎,維持正常的腎功能,已經發生的痛風石也會慢慢變小、消失。
(部分內容參考美國風濕學院網站)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