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痔瘡是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十九世紀末英、美就流傳著一些秘方治療方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斂或腐蝕劑注射方法。後來,冷凍治療、橡皮筋結紮、紅外線、雷射等等方法陸續出現,一般而言,對純粹流血的一至二度痔瘡患者而言有立即而一段時間不錯的效果。但是由於是淺部的治療,痔瘡容易復發,而針對較嚴重的痔瘡,這些保守療法並不能治好,終必須靠外科手術治療。
痔瘡分為外痔與內痔,內痔又因嚴重程度分為四度,第一度只是便後出血,第二度則是便後痔瘡脫出但可自行縮回,第三度便後痔瘡脫出但需用手推回,第四度則長期脫出在肛門外。一般情況,一、二度痔瘡不需外科手術,而三、四度痔瘡則必須外科手術,才得以痊癒。
傳統外科手術行之有年,如果由有經驗的醫師施行,可說既安全又可徹底根除。唯一難過的就是術後疼痛。因此,大部分病人聽到要手術,就難以接受,能拖就拖,臨床上看到嚴重的痔瘡可說比比皆是。
痔瘡環狀切除 (PPH) 是 1997 年義大利醫師所發明的,源於與傳統不同的觀念和方法,利用自動切除吻合器,將內痔及部分脫出的直腸黏膜環狀切除,並同時阻斷其血流後加以吻合。由於傷口在痛覺少的直腸內因此疼痛大幅減少,術後很快恢復正常日常活動。此種方法較適合於第三度及第四度痔瘡,但外痔較不嚴重的病人。
本人近三年來﹝ 2001 年三月至 2004 年六月﹞,共有 200 位患者接受痔瘡環狀切除,其中男性 117 人,女性 83 人,平均年齡為 44 歲。病患都因為肛門出血及痔瘡脫出而接受此項手術。大多數的病患接受硬腦膜外麻醉,住院天數平均為 1.8 天,前後請假休息平均為 4 天。手術時間平均為 17 分鐘。如果以十分為最痛,零分為完全不痛作為術後疼痛指標,手術後結果平均疼痛是 3.6 分。術後有四人曾再出血,只在引進手術初期一人需要再度傷口縫合,其他三人經休息觀察後即可止血。追蹤發現有兩人傷口狹窄,一人需再簡單切開狹窄口,另一人自然痊癒。有兩人有痔瘡部分再度脫出之情形,其他病患恢復過程均順利,無一例大便失禁之情形。這些經驗可以提供病患是否用環狀切除這種新療法的選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