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骨科

醫療文章

蹲下去,站不起來 -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運動與治療
2009-10-01
馮輝賢醫師

       李太太年輕時是一位記者,為了跑新聞,長長需要快跑及久站, 做了廿幾年已屆退休年齡,心想辛苦了大半輩子,下定決心辦了退休,準備好好安排後面的大半輩子。退休後,每隔二、三天就約了三、五個好友,上午爬個小山、然後泡個溫泉,或逛街買點東西再回家,生活好不愜意。近幾個月來,每回下山時膝蓋就覺得有疼痛無力的現象,但她並不以為意。

 

       如此接續數週,孰料今天一早醒來,右膝異常疼痛,無法彎曲,蹲下後就無法站起,連走路都感困難,遑論能夠爬樓梯, 只好至骨科門診求診。 理學檢查發現右膝關節輕微腫脹,伴隨局部紅熱,外觀有輕微O型腿,觸診時有關節磨擦音,X光檢查發現膝關節內側間隙變小,且有增生骨贅(骨刺)。據醫師研判李太太的右膝不舒服,應是退化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所致。 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是臨床一個很普遍的疾病,任何較年長者都有機會發生,但多在五十歲以後,女性又較男性好發。

 

       該病的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與關節活動障礙,這也是造成病患痛苦的主要症候。急性發作之原因常如李太太一般,平時活動量少,突然增加需負重的運動量,造成疼痛迅速發生。病變成因可粗分為先天及後天性, 除先天性關節病變加速退化之外,續發的肥胖與外傷因素很可能促使關節的損壞。肥胖是因關節需承受較一般為重的重量,外傷則包括跌倒、扭傷及撞擊等。傷害或職業是日常生活上關節使用過量,重複性地使用某一個關節,如:家庭主婦常蹲或跪著做家事,或喜好爬山運動者,爬上爬下,或練外丹功時,膝關節在彎曲的情況下做運動等等。時日一久,使關節發生接觸面的軟骨磨損及軟骨下之骨質增生變硬及空洞化,致關節會有僵硬、疼痛、無力、變形,導致無法行走。

 

       “我是不是骨質疏鬆!”,這是膝蓋疼痛患者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實際上由上述原理可知,直接機械性負重造成”軟骨”磨損,才是傷害主因,與” 骨頭”密度沒有直接相關性。

 

       所以預防之道首重保養,就如同機器用久之後需要保養一樣:別太操勞(爬山、上下樓梯、蹲姿) ,別負擔太重(體重過重) ,走路一段時間後要坐下休息片刻,平時多保養(吃葡萄糖胺、軟骨素…等),若是壞到無法使用只好進行手術人工關節置換 。

 

       ”醫生啊! 我不想吃藥,人家說吃藥會壞身體。” “我不要吃類固醇” 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事實上關節炎急性發炎時,仍應先以第一線”非類固醇性抗消炎藥”治療,完全不吃藥則使發炎反應持續進行,反而易造成週邊組織的傷害,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的進程。

 

       後續安排復健治療施以熱敷,深部熱療以加速血液循環,減輕發炎反應並輔以電療以減輕疼痛,然後逐步減低口服止痛藥之劑量。運動治療係以訓練股四頭肌之強度為主,例如直膝抬腿運動及膝伸直運動。騎固定型健身腳踏車及游泳是最適合的運動,使用柺杖以分散體重負荷也是可行的方式。爬山、跑步、爬樓梯及持續久站之運動宜減少。

   

       適時保養、運動、復健是退化性關節炎治療之三要素,適當保養可延長關節使用時間,當關節病變嚴重至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關節活動受限,行走不便及關節嚴重變形時,人工關節置換將可明顯減輕症狀, 那也只有手術一途了。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