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醫療文章

幼兒及兒童常見的疾病(下)
2013-05-01
范揚達醫師

                                

       腸病毒傳染 台灣地區每年3-4月進入腸病毒的好發期, 腸病毒引起「咽峽炎」 ,「手足口病」,傳染力很強 ,糞口傳染,或是接觸到病人的口水、鼻涕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玩具常成為兒童間傳播病毒的媒介。口腔水泡病灶初期發生在咽峽,出現紅斑、水泡再破皮潰瘍,合併體溫升高,嬰幼兒不會述說,往往因吞嚥疼痛哭鬧,流口水拒食,「手足口病」則多了手足臀部發疹 ,家長若發現家中孩童有此症狀,應趕快帶去給小兒科醫師診治。臨床上幼兒須同時配合觀察如果有嗜睡、意識不清、嘔吐、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及有無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稱肌躍型抽搐)可能進展惡化為重症。上述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應配合小兒科醫師診治。避免感染應勤洗手。

      腸胃系統疾病 台灣地區,每年秋末到初春是盛行季節,「輪狀病毒」感染仍是兒童最常見的腸胃炎病原。根據統計,5歲之前的孩子,至少會得到1次「輪狀病毒」感染。有的發生腸胃炎,有的沒症狀。每年全球約有88萬名兒童因感染輪狀病毒死亡,輪狀病毒與其他腸道傳染病不同 , 它不會因為經濟及衛生改善而絕跡,在歐美先進國家,它仍是兒童最常見的腸胃炎。 典型症狀包括嘔吐、發燒和腹瀉。急性期容易身體消耗水分而脫水。其死亡病例大多數都是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和休克引致,補充電解質水溶液為最重要,同時病程中輪狀病毒會破壞腸黏膜,造成乳糖吸收不良,此時應暫時停用乳製品。避免感染應勤洗手或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來預防。 猩紅熱 猩紅熱是學齡兒童較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A族鏈球菌),患者以4到6歲的小孩占大多數,主要流行季節由冬末初春延續到春夏交替,但台灣地區一年到頭都有病例。發病初期與一般細菌性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所造成的發燒、咽喉發炎及疼痛等症狀類似,異位性皮膚炎的抓搔併發A族鏈球菌感染也可發生猩紅熱, 常伴有高燒、惡心及嘔吐, 皮膚疹 ,草莓舌。猩紅熱雖然具有很高的散播能力及嚴重的並發症,但是治療上並不困難。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