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社區健康園地

醫療文章

淺談蕁麻疹
2008-04-21

      蕁麻疹,或叫做風疹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所有人口中約有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至少有過一次蕁麻疹的發作。蕁麻疹的成因是皮膚中一種免疫細胞(巨大細胞,或稱肥胖細胞)受到刺激而活化,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主要是組織胺),引起皮膚搔癢及紅腫。可能誘發蕁麻疹的刺激因人而異,較常見的包括食物中或環境中的過敏原、藥物、蚊蟲叮咬、病毒感染等等。有些病人甚至會因為氣溫改變、體溫改變、振動、重壓或激烈運動等等原因引起蕁麻疹發作。大多數病患的症狀都會在幾天到十幾天內緩解,稱為急性蕁麻疹;如果反覆發作超過六個星期,就稱為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有什麼症狀?
      蕁麻疹的外觀特色是邊緣清楚、浮腫、微紅而且中央常常略微偏白的斑塊。蕁麻疹跟蚊子叮咬引起的疹子外觀非常的相像,不過蕁麻疹的疹子常常比較大,而且數個接近的疹子可能會融合成一大片斑塊。蕁麻疹來的快也去的快,通常是突然出現,迅速蔓延,但是同一個疹子通常不到一天就會消失,而其他地方可能會出現新的疹子。嚴重的發作時,病患正常的皮膚只要受到刺激(例如用筆蓋劃過),就會在幾分鐘後開始浮腫,形成界線明顯的圖案,稱為皮膚劃紋症。蕁麻疹通常非常的癢,嚴重的搔癢常常讓病患無法入眠,而且無法控制的猛抓皮膚,但是抓癢本身又會刺激皮膚,形成新的疹子,造成惡性循環,甚至引起溼疹等等的其他皮膚病。


蕁麻疹要怎麼診斷?
      有經驗的醫師從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就可以診斷蕁麻疹。急性蕁麻疹通常不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查,因為症狀很快就消失了。找出誘發蕁麻疹的原因對預防蕁麻疹再次發生很重要,但是相當困難;病患需要細心觀察自己的生活及環境,並留意可能的誘發原因和發作的關係,才能找出來。某些病人做過敏原的皮膚測試或抽血檢驗可能可以找到誘發蕁麻疹的過敏原,但不是每個病人都找的到。慢性蕁麻疹需要考慮是否為一些內科疾病(例如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等)的表現,所以醫師會詢問病患是否有相關的症狀,或是可能需要做一些進一步實驗室檢查來幫忙診斷這些可能的內科疾病。

蕁麻疹要如何治療?


      急性蕁麻疹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找出引起蕁麻疹發作的原因,然後避免接觸到這些刺激。只要停止引起蕁麻疹發作的原因,通常幾天內症狀就會消失。藥物治療可以止癢、減輕症狀,避免抓癢本身及失眠造成的問題。 慢性蕁麻疹的病患如果診斷出可能和慢性蕁麻疹相關的內科疾病,當然就要同時治療這些疾病;而慢性蕁麻疹可能會隨著這些疾病的改善而改善。對於單純的慢性蕁麻疹,如果找不到誘發的原因,常常需要長期規律的服藥,直到症狀緩解。雖然這群病患可能會很難過、絕望,認為大概一輩子不會好了;但是大多數病患的症狀在一段時間後還是會慢慢改善,最後消失。現在新一代的抗組織胺類藥物不但將嗜睡的副作用減輕到幾乎沒有,更改良為每天只要吃一到兩次的長效劑型,很適合需要規律服藥一段時間的慢性蕁麻疹病患。如果光用抗組織胺類藥物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症狀,醫師才會加上其他種類的藥物一起治療;如果好好配合治療,絕大多數的病患都可以有效的控制症狀,維持生活品質。


翁醫師的話


      慢性蕁麻疹的病患常常因為找不到誘發的原因而失望、氣餒,心情總是很差。再加上認為吃藥(抗組織胺)只是治標,或害怕長期吃藥會有副作用,不願意規律服藥,所以終日搔癢纏身,身上遍體鱗傷(抓痕),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症狀嚴重的病患甚至會影響工作、學業等等社會功能(不能專心、儀態不佳)。有的病患轉而尋求另類醫療,或是服用千奇百怪,號稱能改變體質的健康食品或藥物,希望能治本,根治慢性蕁麻疹。殊不知:第一,服用抗組織胺確實只是治標,但是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對大多數病患既有效又沒有副作用,長期服用也非常安全;第二,慢性蕁麻疹即使找不到原因,大多數也會在一段時間後慢慢改善,最後消失,所以市面上那些號稱治本的醫療、健康食品或藥物才會宣稱它們有效,事實上因果關係根本無法證實。病患對於疾病或治療有任何的疑問,都應該要跟醫師好好的討論,而不是因為自己或他人沒有根據的想法,就放棄正確、合理的治療。
(部分內容參考UpToDate網站病人資訊章節)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