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社區健康園地

醫療文章

「腸病毒」未熄火大家要注意
2008-07-01

      自1998年台灣地區陸續的腸病毒案例,及1998年出現腸病毒71型嚴重疫情,引發國內對腸病毒的研究及防治,大家逐漸對腸病毒有所認識與重視。每年夏季是進入腸病毒高峰期。
      人是唯一宿主,雖然各種年齡層皆可感染,但其中以小於6歲以下的小孩為多,但今年疫情較往長不同,年齡層有上升的趨勢。腸病毒之併發症可有無菌性腦膜炎、腦脊髓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等,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可能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
      常見的兩種腸病毒病症 (1)手足口病: 發燒、疲倦、厭食及易流口水,口腔黏膜、上顎及舌可發現多處小水泡或潰瘍;而手、足、口、屁股、膝蓋等部位亦會出現零散之小而呈長橢圓型之淡紅斑疹或小水泡疹。 (2)皰疹性咽峽炎:發燒、疲倦、厭食及易流口水,扁桃腺周圍與懸雍垂兩側之軟顎可發現多處潰瘍,但無四肢之紅疹或小水泡疹。
      傳染途徑: (1)腸病毒可經由間接的糞口途徑吃進含有病毒之糞便,及口沫分泌物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 (2)幼童常因無症狀帶病毒的家長從外面將病毒帶回家中,或直接觸患者口鼻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爛的水泡等途徑感染。
      照顧腸病毒感染病童注意事項: (1)病童有持續發燒、持續嘔吐、活動力降低、全身無力、煩燥不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現象時,是為即將衍生併發症的警訊。 (2)病童若出現不尋常的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時,則應儘速就醫。 (3)對於感染腸病毒的病童,必須讓他充分休息而少運動,因為過度的活動可能會增加病毒在體內擴散的機會。 (4)注意病童的水份補充,因為口腔有潰瘍的病童常因無法進食而導致脫水,只要小孩喜歡喝,原則上白開水、兒童電解液、飲料都可以。 (5)萬一病童真的無法自動自行攝取水份,導致尿量減少、哭的時候沒有眼淚、口腔黏膜乾燥等脫水現象時,必須帶小孩去醫院打點滴以補充水分。
      感染腸病毒潛伏期通常是2至9天(平均3-5天)。腸病毒可存在喉嚨1-2星期,而糞便內8-12星期。腸病毒的傳染力特強,若家中有較幼小的第二個小孩, 往往嚴重度會超過第一個患病的小孩。腸病毒的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咽喉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腸道排出病毒的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通常以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所以盡量不要外出,而家人也要勤洗手,以避免傳染給外人。照顧腸病毒感染病童,就是要留意是否出現病情惡化的跡象。總而言之若有疑似症狀一定要立即就醫,有助醫師掌握治療之成效。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