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社區健康園地

醫療文章

高血壓的治療與預防
2010-01-04

      在文明社會中,高血壓是造成成人殘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台灣與其它已開發的國家一樣,高血壓是非常重要且普遍的問題,經過醫界及大家的努力,高血壓的死亡率已被退出國內十大死因,但高血壓引起臟器損害的合併症所導致的殘廢問題,仍是令人關切。高血壓的有效治療,可以預防目標臟器的損害。因此「打倒高血壓」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口號,更是全民努力的目標。   

      高血壓是一種普遍的疾病,20歲以上人口中高血壓占25﹪,65歲以上老人則占50﹪以上。它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衰竭、主動脈剝離、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把血壓控制正常則可大幅減少併發症,好處多多。然而流行病學顯示高血壓的人口中只有一半被診斷出來,被診斷出來者,只有一半(25﹪)接受藥物治療,已治療者中只有一半(12.5﹪)得到良好控制,因此高血壓的診斷與防治是台灣當前最重要的工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血壓>140/90毫米汞柱就稱為高血壓。高血壓分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前者占90-95﹪,原因未明,但與遺傳及環境有關,高血壓剛開始大多沒有什麼症狀,所以是無形的殺手,有些會感覺到頭痛、頭暈、失眠、呼吸短促、頸部酸痛等症狀。如果血壓沒控制好,可能會造成左心室肥厚、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腎功能減退、甚至尿毒、腦中風、半身不遂,嚴重者甚至死亡,有高血壓患者要接受醫生評估後,以決定治療的方針,可從非藥物治療開始,即生活型態改變,如減重、降低鹽分攝取、運動、限制酒精、戒菸及減少膽固醇攝取等,若不理想則考慮藥物治療,高血壓之治療,不僅要注意血壓數值的高低,也要重視其它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及標的器官的傷害,因此要由受過良好訓練的醫師多次測量血壓及詳細評估後,再使用藥物治療。   

      血壓治療到什麼程度才算理想?新的指引告訴我們一般人血壓控制到140/90mmHg 以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對於糖尿病,腎功能異常,冠心症(心肌梗塞),冠心症等危症(頸動脈狹窄、腹部主動脈瘤、 周邊動脈阻塞患者) 陳舊性腦中風的病人更應該把血壓降到130/80mmHg 以下。   高血壓的預防和控制,除了生活習慣改變之外,如何發現未經診斷的高血壓病患(如體檢及多量血壓),如何提高治療的順從性,如何真的有效地控制高血壓,都是大家極待努力的方向,希望全民同心協力打倒高血壓。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