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斜頸,顧名思義,就是脖子歪一邊。而斜頸的原因根據不同的年齡層也不一樣。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年齡層是嬰幼兒,在門診很常見才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被帶來復健科門診,求診的原因便是小寶寶頭歪一邊,而有些小寶寶的一邊脖子還可能摸到腫塊,這是嬰兒斜頸最常見的原因「肌肉性斜頸」所造成。
所謂的肌肉指的是脖子兩側的胸鎖乳突肌,它是自耳朵後方的突起稱作乳突,連接到胸前鎖骨的中內側段,如圖中所示,它的作用是一側肌肉收縮時,會使頭轉向對側;而肌肉性斜頸的小寶寶頸部一側的胸鎖乳突肌因纖維化或肥厚的現象使得肌肉變緊,張力變大,於是便把小寶寶的頭拉靠近同一邊肩膀,臉轉向另一側去了。對於為什麼寶寶頸部一側的胸鎖乳突肌會有纖維化或肥厚的現象,目前尚未完全了解。而小寶寶若有發現斜頸的情況應該積極處理,因為大部分的肌肉性斜頸預後都相當良好;反之若不處理且斜頸症狀持續存在,不僅外觀不雅,諸如肩膀一高一低、兩邊臉一大一小,頭傾向一側對身體來說,也影響兩側身體的平衡及必須靠身體去代償這種失衡,長久下來可能會增加身體的負擔。
肌肉性斜頸的治療乃是利用熱療、按摩與頸部拉筋活動來達到軟化及延長伸展肌肉的效果。在復健科接受治療時,寶寶會接受局部熱敷或超音波熱療使得肌肉放鬆,接著治療師給予肌肉按摩再加上頸部被動伸展運動,以延長胸鎖乳突肌。
家長在家時也可幫小寶寶做頸部被動伸展運動。舉例來說,如果寶寶是右側斜頸,右邊胸鎖乳突肌摸到有腫塊,寶寶的臉是轉向左側的,而頭是倒向右側。伸展運動的作法便是把寶寶的臉盡量轉往右側,把頭盡量朝左側推;力道以寶寶能接受不抵抗為準,千萬不要寶寶出力抵抗你更用力伸展,也不要在寶寶剛吃完奶時做以免吐奶。一天三到四次,每次可停留十幾秒到幾分鐘,以寶寶可接受為主。另外在餵奶時,把奶瓶放在患側上方,和寶寶玩或接觸時也盡量由患側方給予刺激以誘使寶寶把頭轉向患側,或者趴睡時,患側臉朝上等等也都能達到伸展肌肉的效果。
嬰兒肌肉性斜頸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一歲以前治療,約有七成患者預後良好。而若一歲以上斜頸仍未改善,通常需要開刀治療。所以奉勸家長不要忽視嬰兒斜頸,及早治療可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