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年假剛結束,很多辛苦忙碌的媽媽就因為手部僵硬、痠麻或疼痛到復健科門診掛病號,常常會問她的症狀是不是媽媽手?而到底什麼是媽媽手呢?
一. 什麼是「媽媽手」?
其實媽媽手的正確名稱是狄魁文氏肌腱滑膜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它是因為手腕部橈側(拇指側)控制大拇指的兩條肌腱(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腱) 因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引起疼痛和卡住的症狀,有時在患部也可看到肌腱因腫脹而鼓起的現象。而大拇指又佔手指的功能百分之四十以上,所以在手指抓握時就會導致明顯手腕橈側的不舒服。臨床上依據病史和簡單的理學檢查就可以診斷。必要時加上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
二.哪些人容易得到「媽媽手」?
顧名思義,準媽媽們懷孕末期因賀爾蒙的改變使得肌腱較為脆弱而容易拉傷,再加上產後須經常抱小嬰兒餵奶、洗澡等動作,若是稍有施力不當,就容易導致肌腱及滑膜發炎。其實「媽媽手」不是媽媽的專利,很多需重複使用到手部的工作者如家庭主婦、餐廳端盤子的服務生、粗重機械工人等因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也都是媽媽手的高危險群。
三. 如何治療 「媽媽手」?
治療 「媽媽手」最好是多管齊下,常見的方法包括有
1. 急性期時,必須讓手作適當的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
2. 抗發炎止痛藥物可以止痛消腫。
3. 大拇指的護木保護讓肌腱休息。
4. 復健治療包括熱療、電療、超音波及局部按摩等。
5. 如果症狀持續三周以上且其他治療效果不佳時,則可考慮局部肌腱注射。
「媽媽手」是很常見的疾病,有症狀要趕快就醫。而治療固然很重要,而日常生活的預防更為重要。門診我總是不斷叮嚀病人避免一隻手拿太重的東西、不要擰大毛巾或用力去轉太緊的瓶蓋等等,就是希望透過改善工作習慣才能真正有效達到預防「媽媽手」的目的。
媽媽手: 將大拇指內收及向尺側(小指側)偏移時會引發肌腱疼痛
諮詢專線:中壢天晟醫院22632 楊梅天成醫院6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