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王小姐是一位電腦工程師,每天和電腦形影不離,每天從上班開始兩隻手就黏在鍵盤上,不斷的輸入資料,日以繼夜、日復一日,慢慢的她偶爾會感到右手有麻痛感,可是只要甩一甩手睕這種感覺就會消失。王小姐起初不以為意,後來連騎摩托車加油門時,也會有同樣的症狀,她和朋友們商量後,便到神經外科門診來求治。莊主任首先聽了王小姐的陳述又做了幾項神經檢查就對她的症狀下了個腕部隧道症候群的診斷。
何謂的腕部隧道症候群
所謂的腕部隧道症候群是正中神經穿過手腕隧道時,神經受到壓迫所造成的症狀。而所謂的手腕隧道位在手腕部的通道,它是由腕骨及橫腕韌帶所構成的一條隧道,正中神經從此通過,然後支配到手指及大姆指內側的肌肉。如果這條橫腕韌帶變得肥厚或是外傷引起腕隧道的狹窄,就會壓迫到下面的正中神經。
臨床症狀首先引起手指尤其是大姆指、食指、第三指麻木,特別是在夜晚熟睡之後,由於手腕的習慣性屈曲,造成腕隧道更狹窄,因此麻木酸痛更厲害,常會因此醒過來,醒來之後,活動一下手指手掌,甩一甩手腕,可以得到一些緩解。如果沒有適當治療,不但手掌酸麻,手臂也會有牽連性疼痛,同時手指的力量及靈活度會減弱,甚至大姆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
這個症候群的產生有兩類機轉:
(1) 腕隧道變窄:腕骨的骨折、退化、變形。
(2) 腕隧道內組織的發炎,增生,所以只要是手腕受過傷的。手腕常有過度操作的(例如:家庭主婦,打字人員或電腦工作者)都容易發生。 而其他如營養不良、糖尿病、 酗酒成癮.、關節炎、懷孕、腎衰竭或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等,都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的產生,臨床上的病患為中年女性。
診斷:
醫師以病患的陳述為主要判斷,再加上臨床簡單的神經檢查,譬如請病人手腕儘量彎曲或用反射鎚在手腕上輕輕敲擊,使腕隧道更加狹窄藉此來誘發症狀,需要的時候再做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檢測以確定診斷。
治療的方法:
根據症狀的輕重度,決定用保守性治療或外科性治療。所謂保守性治療常常就是以休息為主,避免手腕彎曲,儘可能保持在伸直的狀態,晚上睡覺時以手護套將手腕保持在伸直的狀態。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如果要治本的話還是要以外科手術的方式來減壓,手術的目標就是將這條變厚的橫向韌帶予以切開,解除它對正中神經的壓迫。
一般以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或區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來進行手術,不必住院, 先在門診預約手術時間,然後按時到開刀房報到。實際開刀時間僅約須15分鐘, 病人可以當天往返。
手術治療的方式有幾種,不過目的都在於打開手腕的隧道。傳統的手術法在手掌做一個小小的切口,將橫腕韌帶切開,解除腕隧道的狹窄,使正中神經減少壓迫,就可以去除以上的症狀。這種手術相當簡單效果也很好,近年來有內視鏡的手術方法傷口更小,恢復更快。然而內視鏡手術法因為無法止血手術後手掌會腫脹一段時間,本院神經外科發展的超小傷口僅約1公分比傳統手術的6公分縮小許多又可以把血止得很徹底。因此我們仍然認為超小傷口的手術法較佳。術後患肢應予以抬高以避免腫脹, 而傷口處會以彈性紗布壓迫止血.固定, 需限制手腕的過度活動數週到一個月,以免造成腫脹及疼痛,病人在術後即可以得到症狀明顯的改善, 可說是一種既安全而又成效良好的手術, 只要病人能遵守上述注意事項,並無特殊的併發症或後遺症。
莊醫師首創微小傷口
李太太也是腕隧症患者,她曾經在別家醫院接受手術,後來又在本院接受手術,本院神經外科的傷口約1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