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老人防跌「藥」訣
2015-07-06
吳老太太因血壓控制不佳,醫師開立兩種抗高血壓藥物,其中一種為利尿劑,但未照醫囑早上服用,逕自改於睡前服用,導致睡眠期間不斷起床上廁所,視線不佳撞到東西而跌倒骨折。
老人是易發生跌倒的族群,隨著年齡增加而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環境因素或是身體協調性不好而跌倒。跌倒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包括腦出血、骨折、創傷,甚至會造成生命的危險。
中壢天晟醫院曾煌証藥師表示跌倒的原因除了老人本身生理狀況外,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服用利尿劑(Diuretics),會增加病人如廁的頻率,如果家中燈光不充足,半夜如廁容易因碰撞而跌倒,因此一般建議病人早上服用,減少半夜如廁的次數,避免影響睡眠。
另外還有抗膽鹼藥物 (Anticholinergics) 及抗組織胺劑 (Antihistamines),前者藥品會有姿勢性低血壓、鎮靜的情形,後者會有暈眩感,兩種都會造成嗜睡。
高血壓病人常用的降血壓劑 (Antihypertensives),容易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特別是首次服用α-blocker的降血壓,在夜間起床因頭暈而增加跌倒的機會。
除了上述藥品外,容易引起頭暈、目眩、姿勢性低血壓的藥物均會增加跌倒的機會,建議長者在夜間起身或早上起床時,最好先坐在床邊讓意識稍微恢復清醒,再跨出腳步。若服用的藥物可能增加上廁所的頻率,記得使用藥物前先上廁所,另外可以備妥尿壺或床旁便器。曾煌証藥師建議您領藥時不妨多了解自己使用的藥物,對易造成跌倒的藥物提高警覺,多一分關心,多一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