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許多人常為上腹部疼痛,即俗稱的「胃痛」所苦,其中有很大的比例是由消化性潰瘍所引起。在消化道中,任何因與胃酸接觸而產生的潰瘍,皆可稱為消化性潰瘍,但以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常見。
致病原因消化性潰瘍的產生是因攻擊性因子(胃酸、蛋白酶、膽汁逆流、酒精等)和胃腸黏膜的防禦機轉(胃黏膜表面黏液、碳酸氫離子、前列腺素等)兩者的互動關係失去平衡所致。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藥物(如鎮痛解熱藥)、壓力、抽煙等因素最常干擾兩者間的平衡,引發潰瘍。 80年代後,傳統消化性潰瘍的觀念已有所改變。消化性潰瘍有三種主要的病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藥物、及壓力性潰瘍。另外尚有一些原因可產生潰瘍, 包括胃酸的過度分泌、病毒感染、腫瘤放射治療等,但均相當少見。
流行病學 根據數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 所有人口之終生盛行率約5%至10%。若單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口而言,則其終生盛行率則可達15%至20%。在過去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可達2:1,但近年來比例逐漸接近。
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於1983年在澳洲首先被分離出來,為一種革蘭氏陰性的微曲狀桿菌,可附著在胃黏膜表面細胞上,引起局部發炎反應。幽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均有關連,統計顯示約95%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與80%胃潰瘍的患者可在胃竇生檢測出幽菌。 所有感染幽門桿菌的成人每年約僅有1%產生消化性潰瘍,在大多數被感染者中,細菌終身存在但卻不引起症狀。至於決定是否產生潰瘍的因素,目前尚無定論。 幽菌感染的診斷可粗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兩大類。侵入性檢查乃是以胃黏膜檢體,進行尿素酶測試、組織學檢查或細菌培養,均須經由內視鏡生檢。非侵入性檢查中,碳同位素尿素呼吸測試最為簡便,常用於根除治療後的追蹤。血清學測試可檢查血清中抗幽菌的抗體,但不能判斷為最近感染或久遠感染,通常用於流行病學篩檢。這些檢查均相當準確,敏感度可達80%至90%以上。
臨床症狀及表徵 上腹痛是最典型的症狀,為一種持續性銳利或燒灼感的不適,大多集中在上腹中央,有些則稍偏右。症狀常出現在進食2至3小時後或半夜11時至2時,可因進食或投予制酸劑而在數分鐘內緩解。其他的症狀包括飽脹、打嗝、胃酸逆流、胸痛、噁心、嘔吐、易感飢餓等。 必須注意的是,許多病患雖然有活動性潰瘍,但並沒有症狀。一些大規模的內視鏡疾病調查顯示,無症狀成年人中約有1%至3%患有消化性潰瘍,這些無症狀的潰瘍常出現於老年人或鎮痛解熱藥使用者。有時首次出現的症狀即為嚴重的併發症如穿孔、上消化道出血、或胃出口阻塞等,甚至危及生命,臨床上需特別留意。此外,部份胃癌病人的症狀與消化性潰瘍很類似,有時不易只憑症狀輕易下診斷,須依賴進一步的檢查。
診斷
一、上消化道內視鏡 即一般通稱的「胃鏡」。內視鏡為一種可直接觀察病灶,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的診斷工具。可直接觀察潰瘍的形狀、大小、部位及活動性,做為治療追蹤的參考,較表淺性的病變亦清楚可見。更可經由生檢取得組織檢體,診斷有無幽門桿菌感染,或進一步的病理化驗及研究。缺點是患者受檢時不適的程度較高,接受度較差,但目前已可採用無痛內視鏡的方式,以避免檢查時的痛苦。
二、上消化道X光攝影 上消化道X光攝影的優點是操作時不適感較輕,患者接受度高。缺點則包括:1. 操作技巧的依賴性高。2. 診斷率較低,僅約70%至90%。有些表淺的病變不易判讀。有時只見十二指腸球部變形,不易確定有無活動性潰瘍。3. 無法取得檢體,在懷疑有病變時常仍需以內視鏡進一步檢查。
治療以往的治療以控制胃酸為主,如以制酸劑中和胃酸,或使用H2接受體拮抗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近年發現胃內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反覆發作有很密切的關聯,尤以十二指腸潰瘍為甚。因此,目前的治療方針放在幽門桿菌的消除。 傳統潰瘍治療藥物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復發率太高, 治療後一年內甚至可高達80%以上,對幽門桿菌感染的根除治療則大大地降低了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因此成功治療的關鍵,在於完整的檢查、療程、及追蹤。
併發症
一、消化性潰瘍出血 如果出血不止或內視鏡檢查觀察到有新鮮血塊附著或外露血管時,應考慮使用內視鏡療法來積極治療, 目前常用的有局部注射法、局部加熱法及機械方式止血法等。
二、胃出口阻塞 在幽門附近,或嚴重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容易發生。症狀為進食後上腹脹,甚至嘔吐。急性期應給予鼻胃管引流,靜脈輸液補充,並小心代謝性鹼血症或電解質不平衡產生。多數病人會再發,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三、穿孔 胃腸道內的分泌物、食物殘渣及空氣會流至腹腔內造成腹膜炎,有時位於十二指腸後壁的穿孔會穿透至胰臟或附近臟器。通常需要緊急手術。
注意事項
1. 生活規律,作息正常,保持愉快的心情。
2.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食定量,細嚼慢嚥。
3. 戒菸。避免酒類、咖啡因(咖啡、濃茶、可樂、可可亞)、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攝取。
4. 不亂服成藥或成分不明的藥物。鎮痛解熱藥、秋水仙素或類固醇等,宜遵醫師指示使用。
5. 不諱疾忌醫。除消化性潰瘍外,許多疾病亦會有「胃痛」的症狀,宜及早諮詢專科醫師,以正確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