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社區健康園地

醫療文章

C型肝炎簡介
2006-01-06

  什麼是C型肝炎 C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種,由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引起。1989年學者研究出病毒的核酸序列,世界各地才開始有了針對此病毒的大規模研究。它是台灣地區肝病猖獗的第二號兇手(僅次於B型肝炎),約有2-4%的人口感染C型肝炎。感染以後,約80%會變成慢性肝炎,增加肝硬化及肝癌的危險性,而且許多帶原者並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更形成健康的一大威脅。

  傳染途徑 與B型肝炎病毒、愛滋病毒一樣,C型肝炎病毒只存在於患者的血液與可能被之血液汙染的體液之中,所以一般的生活接觸、飲食等並不會傳染病毒。另外,母子垂直傳染以及夫妻間的傳染的機會非常非常少。 C型肝炎的感染途徑主要是由於輸血,其他可能感染途徑包括使用不潔的針頭、針灸、刺青、穿耳洞等。自1992年起,台灣地區已全面篩檢捐血者之C型肝炎,因此輸血後引起的C型肝炎已經大幅減少。根據衛生署委託的研究發現,台灣西部有某些村的村民C型肝炎罹患率高達44%以上。後來才發現因為民眾經常前往打點滴的診所和藥房,為了省錢,整套注射器具很少更換,而引起全村的大規模感染,台灣人特有的打針文化,反而成為傳染病的幫兇。
  診斷 C型肝炎的檢驗主要有兩種,都是抽血檢查。檢查血清中C型肝炎抗體,或檢測血清中C型肝炎病毒核酸(RNA)的存在。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有C型肝炎抗體,是表示曾感染過或是現在仍感染C型肝炎。目前所能檢測的C型肝炎抗體並不具有保護作用, 與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具有保護作用,兩者的意義有很大的不同。
  症狀 感染了C型肝炎以後,60-70%沒有症狀,20-30%有黃疸,10-20%有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食慾不振、倦怠、腹痛),很少導致猛爆性肝炎。由受到感染到發作症狀的潛伏期,平均約6-7週。 感染C型肝炎以後,75-85%會變成慢性肝炎。在慢性肝炎患者之中,60-70%會有肝炎的活性而表現出肝功能間歇性的異常變化,包括AST(即GOT)與ALT(即GPT)等肝臟酵素的異常升高。C型肝炎的病人,其GOT、GPT值常會有高低起伏的變動,有時會降至正常範圍內,然後又再上升。所以,只有一次的正常GOT、GPT值並不表你的C型肝炎已經痊癒了。 變成慢性C型肝炎之後,在最初的十年或幾十年內,大多只是輕微的肝炎變化。在追蹤20-30年以後,其中有10-20%發生肝硬化,1-5%發生肝癌。當病人已經出現肝硬化的時候,發生肝癌的機會就增加至每年1-4%。
  治療 肝硬化危險性較高的慢性C型肝炎患者,需要考慮接受抗病毒治療,這種情形包括C型肝炎抗體陽性而且ALT的肝臟酵素檢查持續升高、血液中C型肝炎病毒的核酸(RNA)濃度很高、肝臟切片檢查顯示有門脈或貫穿性肝纖維化(portal or bridging fribrosis)或有相當程度的發炎與細胞壞死。至於肝炎變化比較輕微的患者,是否需要治療就沒有定論,有的學者認為持續追蹤就好,如果發現有上述危險因素出現,再考慮治療。目前認為肝功能ALT檢查持續正常的病人無需治療,因為治療有時反而會引致肝功能異常。 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最佳選擇,仍是干擾素。用干擾素來治療C型肝炎,平均而言,約有50% 的病人初期會有效,可是停藥之後,這些有效的病人中,約有一半又會復發。所以,長期的治療有效比率只有25%。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對干擾素的治 療反應都一樣。最近有一些研究使用干擾素與ribavirin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其治療以後持續有反應的機率為40-50%,明顯地優於單獨使用干擾素治療。
注意事項 u 飲食要均衡,各種營養素適當攝取,避免酗酒,起居作息正常,勿熬夜,適度的運動。不要自行服用成藥或中藥、偏方,坊間廣告之治肝藥物秘方等多誇大不實,濫服藥物除浪費錢外,也增加肝臟之負擔,提高肝功能惡化之危險。 u 目前尚無C肝疫苗,唯有減少血液接觸機會。尤其台灣人愛打針,如果針頭不潔,尤其是打點滴,針管中有別人殘留的一滴血,就可能傳染C型肝炎。應該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尤其打針。牙、眼、耳鼻喉、婦科、針灸等侵入性治療時,務必要求醫護人員注意衛生、帶手套、消毒器械。 u 但如不幸已是慢性C型肝炎,請定期(6個月一次)追蹤檢查,包括肝功能GOT、GPT值檢驗,α胎兒蛋白(AFP,有人稱之為肝癌指數),以及超音波檢查,以早期診斷治療。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