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社區健康園地

衛教園地

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
2022-11-10

更新日期:111年11月10日

    除了造成認知功能的衰退外,失智症還有可能引發所謂的「精神行為症狀」,如:憂鬱、妄想、幻覺、行為障礙……等等。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往往相對於認知功能的衰退,更會造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因此,需要瞭解相關知識,為自己預做準備,以及瞭解如何改善它。

   

一、精神行為症狀

  1. 憂鬱症狀:有某些患者在罹患輕度或中度失智症時,可能伴隨著憂鬱的出現,憂鬱的症狀為:憂鬱心情、失去興趣、體重明顯下降、失眠/嗜睡、疲累、不合宜的罪惡感、專注力減退、自殺意念……等等。

  2. 精神病性症狀:

  1. 偏執妄想: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執的想法,如:感覺被偷東西、會被他人傷害、或會被家人遺棄…等等,其中又以被害偏執最常見。

  2. 幻覺:患者可能會出現聽、視幻覺,又以路易氏體失智症最為明顯。

  3. 錯認:患者可能會錯認時間,如:將晚上認成早上,而準備出門,或做早餐;錯認地點,感到自家不是自己的家;錯認人物,覺得家人是不認識的人,或是不認得鏡中的自己。這些錯認皆可能會引發患者出現一系列情緒反應,如:害怕、驚訝、恐慌、憤怒……等等。

  1. 行為障礙

  1. 重覆行為: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重覆動作,如:用同樣的方式,重覆地在家裡一直繞圈圈;重覆地購買,一直買同樣的東西回家。

  2. 攻擊行為: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攻擊他人的行為,讓家人感到相當驚訝與困惑,不知患者為何如此。

  3. 不適當性行為: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有性暗示的行為,如:想掀異性的裙子、觸摸女性的胸部……等等。

二、如何改善精神行為症狀

  1. 找出引發的可能因素:有許多的因素皆可能引發精神行為症狀,如:環境因素(變更住處、變更照顧者……)、生理因素(泌尿道感染、脫水、肺炎……)、藥物(鴉片類、抗帕金生氏症藥物……)、身心困擾(疼痛、搔癢、便秘……)。找出正確因素,加以改善,將可減輕症狀,甚或使症狀消失。

  2. 照顧者的觀念調整:有時候,即使已盡力改善引發因素,但仍然無法使精神行為症狀的完全消失。此時,照顧者的心態轉變就至關重要了,如:體諒失智者的表現非故意,是失智本身所造成。此外,家庭成員的共同照顧,也可減少單一照顧者的心理負擔、心力耗竭。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