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必也正名乎!微血管擴張≠靜脈曲張
淺談慢性靜脈疾病、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前言
常常在門診遇到二、三十歲、未生產過年輕女性患者焦急地前來諮詢…
女患者:『醫師!我靜脈曲張超嚴重的!這是不是要儘早處理!? 我想要來做雷射手術!!』
林醫師:『嗯…我看看,妳這很輕微、沒有突起不叫"靜脈曲張",醫學上正確名稱為"微血管擴張"!妳有什麼症狀嗎? 沒有不舒服不用處理啦! 要處理也等妳懷孕生完小孩再說…這也不是做"微創雷射手術",是"施打皮膚表面雷射"或 注射硬化劑治療!』
女患者:『啊?!我是沒有甚麼不舒服,只是外表難看了點…不是應該在很輕微靜脈曲張就要處理嗎?我看電視新聞都說:靜脈曲張不處理,腿會爛掉、容易得血栓;甚至肺栓塞會猝死!醫師你怎說不用處理啊 !?』
林醫師:『專業醫師所指"靜脈曲張"在英文稱之為:varicose vein(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086135/ )一般民眾往往錯誤認知蜘蛛絲般"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 或 網狀血管(reticular vein)即為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事實上;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網狀血管(reticular vein)、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 從這三者全然不同的英文字彙即可明瞭,在醫學上這三者也是定義不同的病灶,不僅嚴重度不同、治療方式、效益和預後也是大相逕庭。』
靜脈病理解剖學
在開始探討相關慢性靜脈疾病前,必須先闡明相關靜脈病變之解剖學意義。
以下為由皮膚表層至深層組織靜脈剖面圖:
人體下肢解剖構造由外而內依序可概分為皮膚層、皮下組織層與深層組織;越外側(淺層)靜脈越微小,越內側(深層)靜脈則越粗大且重要。由上圖可清楚認知: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Φ< 1mm )與網狀血管( reticular vein,1mm<Φ< 3mm ),兩者主為侷限皮膚層、皮下淺層的微小靜脈病灶,且通常與淺層大隱靜脈、深部靜脈無直接關聯性。相反地,會由皮下組織鼓突而出的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Φ> 3mm),則主要是經由大隱靜脈(Great Saphenous Vein)曲張逆流而產生。
總而言之;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 )、網狀血管( reticular vein )與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三者就解剖學構造及定義,是截然不同、嚴重程度迥異的靜脈病灶。再者,通常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會伴隨大隱靜脈(Great Saphenous Vein)功能退化、曲張逆流而產生;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 )與網狀血管( reticular vein )則大隱靜脈為功能正常且無逆流。
慢性靜脈疾病臨床分期及相關定義
上方圖表為『慢性靜脈疾病』( Chronic Venous Disorder or Disease )臨床分期,由最輕微第一期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 至 第六期無法癒合傷口( unhealed ulcer )。這當中要特別留意:有些醫師選擇使用"disorder"而非"disease"這字彙,正是因為在許多健康人口中或多或少都有第一期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病灶,但這僅代表局部靜脈循環失調,不是嚴重的靜脈疾病!
再者,所謂臨床分期,僅代表疾病嚴重度,並不意味著疾病會依循第一期、第二期…直到第六期順序進展惡化!臨床上往往見到七、八十歲年長患者,腿上伴隨著幾十年不痛不癢的第一期微血管擴張;也有三、四十歲年輕患者初次就診已是第五期、第六期靜脈潰瘍!目前醫學上共識為:第三期下肢水腫、第四期皮膚病變、第五期及第六期靜脈潰瘍,是屬於嚴重慢性靜脈疾病,需要積極接受治療!因此另有個專業醫學名詞『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 專指第三期至第六期重度靜脈疾病;事實上,這也是絕大多數專業靜脈曲張醫師診斷治療之重點。
至於為何有『慢性靜脈疾病』( Chronic Venous Disorder or Disease )與『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 之差別 ? 最主要在於第一期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患者,絕大多數臨床上毫無症狀、對健康並無大礙,就診諮詢往往是基於外觀美容因素;即使下肢出現腫脹,也並非源起於微血管擴張,而是內部深層靜脈回流不良所導致腿部靜脈壓升高、表皮微血管擴張!微血管擴張是增生於皮膚表皮層(intradermal) 直徑小於1mm(Φ< 1mm )之微小靜脈,肇因於婦女懷孕(尤其第二胎)或過度肥胖導致腹壓升高、久坐久站及缺乏適當運動之患者,小腿肌肉收縮幫浦(calf muscle pump)不足以輔助內部深層靜脈回流、腿部靜脈壓升高而刺激皮膚表皮增生微血管擴張,
簡言之,皮膚表皮層微血管擴張是『結果』,腿部靜脈壓升高才是『主因』!!
只要可能導致腿部靜脈壓升高的危險因子無法避免(懷孕、肥胖、需長期久坐久站、缺乏運動或過度耐力運動),微血管擴張極有可能再生!某種程度而言,處理微血管擴張僅為外觀美容處置,為『治標不治本』之醫學美容療程;如同接受醫學美容除斑美白療程,需要持續保養以防反黑、斑點新生,微血管擴張接受皮膚表皮雷射治療、硬化劑治療後,沒有長期妥善保養,終將再生新的微血管擴張!
第一期微血管擴張患者常會提及腿部腫脹、疼痛不適…等症狀,往往誤以為是皮膚表皮微血管擴張所引起,實則不然。深層靜脈回流檢查(phleborheograph) 即可發現:微血管擴張患者小腿肌肉收縮幫浦功能不良,無法有效輔助深部靜脈回流;靜脈血管超音波(venous ultrasound) 更可見到長期久站久坐導致肌肉內層靜脈嚴重曲張,這才是引起腫脹疼痛之主因!以蘋果來比擬,微血管擴張僅存於"蘋果皮",真正影響下肢靜脈回流的大小靜脈則是交錯分布在"果肉"內!皮膚表面的微血管擴張,雖然肉眼可以見到,但超音波下無法偵察檢測,名副其實"微不足道"; 除影響患者外觀與心理外,對健康並無大礙!
最後,由病理解剖學 ( 詳見於前『病理解剖學』) 更可清楚認知:微血管擴張僅存在於皮膚表面之微小靜脈!而會膨大鼓突的靜脈曲張血管則是位於皮膚下層軟組織!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與靜脈曲張血管,這三者在病理解剖學本質上而言,根本是三種各自獨立、完全不同的病變靜脈血管!!沒有所謂:『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不處理,以後會嚴重變成凸起來的靜脈曲張血管』微血管擴張拖久了,就只是新生更多微血管擴張;倘若都不處理則新生更多,處理過後無法長期保養,也是會繼續新生微血管擴張;微血管擴張是和體質及生活作息相關,一輩子的事情、無法徹底根治!!
臨床上常見到:會演變成嚴重靜脈曲張血管的患者,往往是由一點蛛絲馬跡都無、連微血管擴張都沒有的那條腿長出;簡言之,會嚴重突出的靜脈曲張血管,不是由藍藍紫紫、蜘蛛絲般微血管擴張演變生成!會鼓突成靜脈曲張的血管,是早已埋伏於皮下組織層,待嚴重惡化後再無聲無息由皮下鼓突而出!追根究柢,正是因為微血管擴張患者與嚴重靜脈曲張患者(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雖同屬『慢性靜脈疾病』,但致病機轉不同,嚴重程度和治療預後也有所差異。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至於『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則涵蓋第三期下肢水腫、第四期皮膚病變、第五期及第六期靜脈潰瘍。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與第一期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 )、第二期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最大差別在於: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通常會合併淺層大(小)隱靜脈逆流(truncal vein reflux, Great Saphenous Vein or Small Saphenous Vein);第一期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 )患者絕大多數淺層大(小)隱靜脈都是正常功能、並未退化,第二期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患者則可見到淺層大(小)隱靜脈功能已開始退化。
淺層大(小)隱靜脈位於皮膚下層軟組織(subcutaneous, superficial fascia)內,分為大隱靜脈(Great Saphenous Vein)與小隱靜脈(Small Saphenous Vein);大隱靜脈由腳踝內側、小腿內側、經過膝蓋沿大腿內側回流至鼠蹊部注入深部靜脈,小隱靜脈則分布於腳踝外側、回流至小腿正後方膝窩。
約有九成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源自於大隱靜脈病變(Great Saphenous Vein Insufficiency),其餘則是小隱靜脈病變(Small Saphenous Vein Insufficiency)。起因於大(小)隱靜脈為對抗地心引力、往上回流至深部靜脈過程中,血管內層瓣膜退化或受損、血管壁薄弱而無法收縮,原本位在皮膚下層的靜脈血管,隨著淤積靜脈血液與壓力逐漸膨大鼓突,遂成為所謂"靜脈曲張"。大隱靜脈曲張所導致的靜脈曲張血管與相關病灶,會由小腿、腳踝內側往外擴散;小隱靜脈曲張所導致的靜脈曲張血管與病灶,則主要集中於小腿、腳踝外側部位。
更精確地,經由超音波檢查(venous ultrasound)即可清楚評估大(小)隱靜脈是否功能正常? 是否有逆流? 是否有曲張? 一般而言,正常大(小)隱靜脈直徑為3.5mm~5mm;當大(小)隱靜脈開始曲張退化至直徑6mm~9mm時,患者會開始出現一些鼓突靜脈曲張血管、也會有些不適感;倘若大(小)隱靜脈持續曲張惡化至直徑大於10mm(Φ≧10mm)時,腿部靜脈曲張血管更加鼓突且範圍擴大,患者會併發下肢水腫、皮膚色素沉著甚至腿部傷口潰瘍…等嚴重症狀。醫學上常提及的『傳統大隱靜脈剝除手術』、『血管腔內雷射電燒手術』或『靜脈曲張微創雷射手術』即是針對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患者,處理其嚴重曲張大(小)隱靜脈之手術方式。
超音波檢查大隱靜脈概要
大隱靜脈直徑(Φ) |
瓣膜逆流評估 |
外觀病灶 |
臨床症狀 |
建議治療方式 |
3.5mm ~ 5mm |
功能正常 無逆流 |
無任何病灶、 微血管擴張、 網狀血管擴張
|
毫無症狀、 或下肢腫脹疼痛 |
改變生活作息、 穿著醫療級彈性襪、 硬化劑治療、 表皮雷射治療 (非雷射手術) |
6mm ~ 9mm |
功能退化 逆流時間>0.5sec
|
鼓突靜脈曲張
|
毫無症狀、 或靜脈曲張血管處灼熱搔癢感、 或下肢腫脹疼痛 |
硬化劑治療、 微創血管勾除術、 症狀嚴重者可考慮微創雷射手術 (大/小隱靜脈) |
≧10mm |
功能嚴重退化 逆流時間>1.0sec
|
嚴重靜脈曲張併下肢水腫、 色素沉澱、 皮膚萎縮、 潰瘍傷口 |
腿部腫脹疼痛、夜間小腿頻繁抽筋痠痛、下肢反覆感染且潰瘍傷口 |
微創雷射手術 (大/小隱靜脈)、 穿著醫療級彈性襪、靜脈血循藥物治療 |
治療及預後
1. 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
A. 表皮雷射治療 ( Laser Treatment ) ( 並非雷射手術 ):針對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以染料雷射、雙極雷射、脈衝光…等"打"在皮膚表面(如同醫美除斑美白雷射療程、打在皮膚表層,是"治療"而非"手術"),破壞微血管、網狀血管、使其逐漸吸收而消失。表皮雷射治療往往需要幾個療程,才能完全清除微血管擴張;再者,表皮雷射治療不僅昂貴,治療後如無法長期配合穿著醫療級彈性襪,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都會再新生成;這是和生活型態及體質息息相關,一輩子的事、且無法根除!
B. 硬化劑治療( Sclerotherapy ):針對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以非常微細針頭將化學藥劑注射至直徑較大的靜脈、破壞其血管內壁,使其血管纖維化而逐漸萎縮、消失。臨床常用化學硬化劑有Polidocanol 、STS(sodium tetradecyl sulfate)…等,療效均較傳統硬化劑(高張食鹽水、高張葡萄糖水)來的優良、且較不會併發色素沉著。相較於表皮雷射治療,硬化劑治療效果好、再生復發率低、且所需自費金額也較便宜。目前我國食藥署將化學硬化劑列為管制藥品,需區域教學醫院等級以上才能專案申請使用;本院使用之化學硬化劑皆通過食藥署專案申請審查、俾以提供患者最佳治療保障!
2.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A. 傳統大隱靜脈剝除術( Great Saphenous Vein Stripping):針對導致靜脈曲張源頭之病變大隱靜脈,以外科手術方式於鼠蹊部傷口將血管高位結紮(high ligation)後,再置入通條直至膝蓋處,血管與通條綁合、將整條大隱靜脈自大腿內側全部扯離剝除,是謂傳統大隱靜脈剝除手術;也是目前台灣健保所給付的手術治療方式。傳統大隱靜脈剝除術,手術進行時不僅需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術後相當疼痛、需臥床數日、復原期長,且併發症與復發率反而都較微創雷射手術高。
B. 微創雷射手術( Endovenous Thermal Ablation):同樣針對導致靜脈曲張源頭之病變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以經皮穿刺注射方式,自膝蓋往鼠蹊部置入雷射/射頻電燒導管(laser or radiofrequency)、經超音波精準定位後,藉由雷射/射頻電燒產生熱能破壞血管內壁,讓病變的大隱靜脈開始閉合、逐漸萎縮纖維化,最終約術後6~9個月會完全為人體自行吸收。微創雷射手術不僅能大幅降低傳統大隱靜脈剝除術之疼痛與併發症、且較為安全;患者恢復快、術後即能馬上下床、活動自如,更能以局部麻醉、門診手術方式進行,避免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相關風險與不便。有鑑於此,微創雷射手術已成為歐美治療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曲張逆流的主流手術方式;目前台灣健保尚未給付此手術,患者仍需自費接受微創雷射手術
C. 微創血管剝除術( Mini-Phlebectomy):針對小腿鼓突彎曲、分支型靜脈曲張血管,可經由針孔般微創傷口(<2mm)以特殊器械直接予以剝除;經由剝離的分支靜脈曲張血管旋即消失不見、部分殘留的微小分支靜脈曲張血管也會慢慢纖維化吸收,針孔般微創傷口也幾乎不留疤痕。和傳統大隱靜脈剝除術不同的是:小腿分支靜脈曲張血管剝除術侵襲性低、較不疼痛,可以局部麻醉 / 門診手術方式進行;再者,台灣健保有給付小腿分支靜脈曲張血管剝除術,患者不需額外自費。
D. 硬化劑治療( Sclerotherapy ):針對小腿鼓突彎曲、分支型靜脈曲張血管,也可考慮選擇泡沫硬化劑治療。不同於微創血管剝除術直接將小腿分支靜脈曲張血管剝除取出、一勞永逸;泡沫硬化劑治療則讓小腿分支靜脈曲張血管留在原處、將泡沫硬化劑直接施打注入靜脈曲張血管內,破壞其血管內壁、讓血管逐漸萎縮吸收。然而,泡沫硬化劑本身有其安全劑量,範圍越廣泛、越粗大的靜脈曲張血管,則需採用更高濃度、更多劑量、分次治療方式,以期達到最佳且安全治療效果。再者,與微創血管剝除術相比較,泡沫硬化劑治療復發率也較高;目前台灣健保沒有給付硬化劑治療,患者皆需額外自費。
結 語
有鑑於當今 慢性靜脈疾病 /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相關治療,幾乎皆採取微創方式且自費不貲(皆無台灣健保給付)。中壢天晟靜脈曲張中心處置準則為:治療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為主、改善慢性靜脈疾病(包含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為輔。慢性靜脈疾病患者如為外表美觀,建議接受硬化劑治療(需自費)改善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患者則建議接受微創雷射手術(需自費)同時輔以微創靜脈曲張血管剝除術(健保給付),如此不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更提高治療成效。
相關醫學名詞定義
慢性靜脈疾病 ( Chronic Venous Disorder or Disease )
|
泛指所有慢性靜脈病灶,由第一期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 至第六期無法癒合傷口( unhealed ulcer ) |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
專指第三期下肢水腫(edema)、第四期皮膚病變(skin change)、第五期及第六期靜脈潰瘍(venous ulcer) |
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 spider veins, hyphen webs ) |
位於皮膚表層內(intradermal),直徑小於1mm (Φ< 1mm )的微小靜脈血管。可能呈現放射狀、條紋狀或蜘蛛絲狀排列。 |
網狀血管 (reticular vein, blue veins, venulectasies ) |
位於皮膚表層內(intradermal),直徑介於1mm至3mm間 (1mm<Φ< 3mm )的微小靜脈血管。但不包含先天皮膚表皮層較為薄且透明、淺而易見的正常健康靜脈。 |
靜脈曲張 (varicose veins, varix, varices, varicosities ) |
位於皮下組織層,直徑大於3mm (Φ≧3mm ),不正常擴張且扭曲變形之病態靜脈血管。
|
硬化劑治療 (Sclerotherapy) |
針對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或靜脈曲張血管,以非常微細針頭將化學藥劑注射至直徑較大的靜脈、破壞其血管內壁,使其血管纖維化而逐漸萎縮、消失。
|
表皮雷射治療 (Laser treatment) ( 非雷射手術 ) |
針對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網狀血管;以染料雷射、雙極雷射、脈衝光…等"打"在皮膚表面(如同醫美除斑美白雷射療程、打在皮膚表層,是"治療"而非"手術"),破壞微血管、網狀血管、使其逐漸吸收而消失。
|
微創雷射手術 ( Endovenous thermal ablation ) |
針對導致靜脈曲張源頭之病變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以經皮穿刺注射方式,自膝蓋往鼠蹊部置入雷射/射頻電燒導管(laser or radiofrequency)、經超音波精準定位後,藉由雷射/射頻電燒產生熱能破壞血管內壁,讓病變的大隱靜脈開始閉合、逐漸萎縮纖維化,最終約術後6~9個月會完全為人體自行吸收。 微創雷射手術不僅能大幅降低傳統大隱靜脈剝除術之疼痛與併發症、且較為安全;患者恢復快、術後即能馬上下床、活動自如,更能以局部麻醉、門診手術方式進行,避免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相關風險與不便。
|
傳統大隱靜脈剝除手術 ( Great saphenous vein stripping ) |
將導致靜脈曲張源頭之病變大隱靜脈,以外科手術方式於鼠蹊部傷口將血管高位結紮後,再置入通條直至膝蓋處,血管與通條綁合、將整條大隱靜脈自大腿內側全部扯離剝除,是謂傳統大隱靜脈剝除手術。 傳統大隱靜脈剝除術,手術進行時不僅需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術後相當疼痛、需臥床數日,且併發症與復發率都反而較微創雷射手術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