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在骨頭邊緣長出來的突出物,是一種骨質增生,形狀像根刺,所以俗稱骨刺。
形成原因
骨頭與軟骨的長期摩擦或是肌腱韌帶對骨頭的長期拉扯都會對骨頭造成傷害,引發骨頭的發炎、磨損和破壞,然後會誘發骨頭本身的修補反應,使得磨損破壞的骨頭產生骨質增生而形成骨刺。骨刺與年齡有關,年齡愈大骨頭磨損的時間愈長,骨刺就會愈多愈大,所以骨刺是一種退化的現象。
好發位置
有骨頭的地方都有可能會形成骨刺,而且愈常活動的關節愈容易長骨刺,包括脊椎、肩關節、手部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和腳部關節。
可能的症狀
骨刺本身是沒有症狀的。如果壓迫到旁邊的骨頭、肌腱或韌帶,就會發炎產生疼痛、酸痛或腫脹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肌腱或韌帶的破裂;如果壓迫到旁邊的神經,還可能會有痲痺、抽痛、肌肉無力的症狀。
如何診斷
大部份的骨刺用一般的X光檢查就能看到,必要時還可以用軟組織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脊椎攝影、核磁共振等檢查來輔助診斷;如果有壓迫到神經,就需要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來評估神經受損的程度,做為醫師選擇治療方式的參考。
如何治療
沒有症狀的骨刺是不需要治療的。臨床上除了手術以外,並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骨刺消失不見。有症狀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降低組織的發炎和避免組織的傷害,治療的方式包括:
(1)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可減輕組織的發炎和疼痛;局部注射類固醇、玻尿酸;外用消炎止痛藥膏或貼布。
(2)復健治療:運用物理因子例如冰敷、熱敷、電療、按摩等方式來減輕組織的發炎和疼痛;如果壓迫到脊椎旁邊的神經,可運用頸椎或腰椎牽引來減輕神經的壓迫和發炎。至於需要哪一些復健治療,要由專業的復健科醫師來處方。
(3)手術治療:如果經由藥物和復健治療三個月仍然無效,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如果已經發生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的現象,代表神經壓迫已經很嚴重了,此時就必須認真考慮手術治療了。
(4)運動治療:從事拉筋運動及肌力訓練,可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和減輕關節的負荷。也可從事其他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在平地散步或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但要由專業的復健科醫師來處方。
(5)輔具的幫助:可運用背架、護肘、護腕、護膝、特製鞋墊等輔具來保護關節或矯正關節排列不良的情形,緩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輔具的選擇要由專業的復健科醫師來處方。
如何預防
維持理想的體重可降低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儘可能避免粗重的工作;避免姿勢不良包括坐姿、站姿、臥姿、搬運物品的姿勢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維持身體好的肌肉力量和柔軟度。